新华社48小时“轻”制作,缘何产生2亿+“爆款”?
今年母亲节,一段4分35秒的视频发布后在全网达到了2亿+的浏览量,成为爆款。但这段视频却是由一个只有三人组成的团队仅在48小时内完成的。如此“轻”制作缘何能产生2亿+的浏览量?该创作团队为您独家揭秘!
传播数据
2亿+:#影子妈妈默默跟随盲女上学#话题全网浏览量超2亿
3525万:新华视点微博秒拍播放量达3525万次
2543万+:相关话题在央视新闻微博阅读量超2543万,转发量超3.1万,评论量7000多条,点赞量超9万。
1844万+:相关话题在共青团中央微博阅读量超1844万,转发量超2万,评论量7300多条,点赞量超7万。
96级台阶,368米路程,数千次敲打路面,15分钟上学路,每天独自上学,是11岁盲童女孩高雅最骄傲的事。但她不知道,这一路,总有一个人默默陪伴,或近,或远,一直不曾离去……
这是新华社全媒报道平台、黑龙江分社联合推出的微纪录片《伴我“独”行》。这部微纪录片讲述了11岁盲童“独自”上学,“影子”妈妈却悄悄陪伴的感人故事。报道在客户端、微信、微博、抖音、快手、海媒等众多平台展示,引发近千家中央和地方主流媒体、网络大V推送,以及众多媒体跟踪报道,呈现出热度高、覆盖广、时间长、评赞多的广泛反响。
这个纪录片以“上学路”小切口展现母爱大主题,以一位盲童母亲个案展现母性光辉,兼具新闻性、故事性,彰显感染力、传播力。
记者原计划围绕全国助残日采访社会助残报道,在采访中敏锐发现盲童女孩每天短短的上学路上,凝结着强烈的戏剧冲突、矛盾心理和情感表达,随即调整原定计划,将目光转向这对特殊母女。
要讲好故事,最重要的是挖掘出富有爆发力的细节,寻找情感共鸣点。
脚踩小水坑而下意识抽动脚,敲到路边停放的车轮便伸出左手向前试探着摸,为了给小高雅纠偏,妈妈精心制造“偶遇”……
”一系列丰富细节,都源自记者的深入跟踪、细致观察。
怎样对故事进行高度凝练,是最考验脑力和笔力的时刻。
“戏精妈妈”“盲杖女孩”“目送”“上学路”……一系列提案被否掉,最后“‘影子’妈妈”一词得到一致认可,既体现了妈妈如影随形的陪伴,又暗含了让小高雅触不可及的“隐身”形象。
其实,每个妈妈都是“影子”妈妈,都在无微不至地关心孩子、爱护孩子……这一“暖视频”在海外社交媒体平台同样火爆,再次证明母爱是跨越国界、世界共通的话题,来自中国母亲深远明智的爱,赢得了海外受众的感动。
此次报道引发了公众对家庭教育的热议。“父母之爱子,则为之计深远”,高雅妈妈选择放手不放任、扶持不挟持、关爱不溺爱。朋友圈一位多年从事家庭教育的公益人士评价说:“这是一节优秀的家庭教育课,当父母应学‘影子’妈妈。”
报道播出后反响热烈,但高雅妈妈并没有给高雅看,只是告诉她,“你的片子发了,影响了很多人”。多家媒体想要跟踪报道,但高雅妈妈大都拒绝。黑龙江省教育、民政部门表示对特殊孩子会更加关注,更有一些爱心人士前来询问联系方式想要资助,南极科考队员希望给孩子们讲讲南极的故事……
跨越时空的人性之美,得到了不同年龄段网民、不同类型媒体,甚至海外社交媒体的一致“点赞”。
先在学校拍摄妈妈隔窗看望小高雅,以及高雅上课的镜头;
再采访妈妈,录制同期;
等高雅放学时,跟踪拍摄她的回家路,也就是视频主体部分;
最后到高雅家里,补拍梳头、准备上学等画面。
高雅的上学路充满艰辛,随意停放的车辆占用着盲道,还有破碎的步道板和周边飞驰鸣笛的车辆……十几分钟的上学路,基本上是没有停机用长镜头拍完的。当然,这里的长镜头不是指单一场景、单一景别的长镜头,而是很多与高雅上学路发生关联的镜头。
整个求学路有三个非常重要的段落,信息量大,非常适合视频表达:
第一,在穿过马路时,高雅妈妈会用身体为她挡住一些车辆;
第二,高雅时常迷路,高雅妈妈多数时候会选择默默跟随,而不是第一时间跑出来为她指路;
第三,在高雅进入家属区之后,高雅妈妈会迅速跑上楼,装作从家里出来迎接高雅的样子。
视频抓住这些关键,便能够最大限度还原现场。实际拍摄过程中,高雅在进入居民区后走错了路,她摸到了以前从来没去过的车库。走了一段路,她又调头往回走,这个过程缓慢而让人揪心,也为拍摄增加了5分钟左右的宝贵时间,使得高雅的上学路更加丰满。
一条有传播力的微纪录片,贵在遵循新闻传播规律,做到“从主题中找故事,从故事中找人物”。此片中的主人公形象生动鲜活,女孩可爱,妈妈美丽,且表达流畅、表现力强,符合视频传播中的“3B”原则,即“baby,beauty,beast”。
5月12日14时
《伴我“独”行》在新华社客户端播发,浏览量迅速超过300万。今日头条、腾讯等数百个客户端随即跟进转载,客户端总浏览量预计超过2000万。
5月12日19时许
新华视点微博以《感谢你伴我“独”行,我的“影子”妈妈》为题转载。
5月13日
这一微博话题开始爆发性增长,央视新闻、人民日报、中国新闻网等主流微博竞相转载,澎湃新闻、新浪、爱奇艺等网络媒体以及网络大V纷纷转发。报道还引起共青团中央、天津日报、北京日报、扬子晚报等百余个政府机关、党报、晚报微博关注。
5月12日20时许
整合视频、图片、文字,记者在新华社微信公号刊发头条文章《妈妈竟让11岁的盲女儿独自上学!背后的原因又暖又心酸……》,不到一个半小时就突破“10万+”。
人民日报、人民网等数百个微信公众号转发,多数都在头条位置展示。其中,人民日报微信阅读量达65万,新华社微信阅读量达30万,多个微信公号阅读量达“10万+”。
此后
这一视频陆续在新华社快手、抖音、海媒等平台展示。
新华社快手号播放量达210万,人民日报快手号播放量达610万,人民日报抖音号当天播放量就达100万。报道在海外社交媒体浏览量达164万,其中,Facebook阅读量超过150万,点赞量接近超过9000次,Twitter阅读量达14万。
5月25日
央视《新闻周刊》栏目以《妈妈伴我“独”行 11岁盲童的“独自”上学路》为题,进行了近10分钟的专题报道,“影子妈妈”被选为当周焦点人物。
梳理这篇报道的传播路径可以发现,多家中央主流媒体跟踪报道、众多网络大V转载、舆情从网媒回流到传统媒体、多次互动报道等,都是这个纪录片产生重大反响,迎来刷屏之效的重要原因。
这一独家挖掘、精心策划的轻量级制作,实现了一次融合报道的创新实践。这既得益于记者深入观察、深厚积累,跟踪特定群体,敏锐发掘线索,又得益于报道团队舍掉休息的时间,一起反复修改、打磨,集中力量的持续攻坚,是一次践行“四力”的生动体现。